近年台灣連續爆發食品安全問題,毒澱粉、黑心油、餿水油、地溝油等等,在調查責任歸屬、重要關鍵人等等的整體過程,常讓我們感到無奈或困惑。
曾經在擔任一家3C品牌的產品企劃,當時新任總經理採取的策略是
「成本最便宜,實惠售價,最高的利潤」來研發商品,期望以創新領先的商品打響品牌;一位資深採購就私下表達他擔憂沒有「品質」,而我擔憂的是在此策略之下,沒有討論「原則」。
由於成本考量下,以往熟悉的廠商,一一藉故不合作,只好找尋陌生廠商,這些廠商也試探性的合作,交了貨出現瑕疵,退貨重做,
在成本的壓力下,就持續的反覆試廠商、試商品,消耗了時間,才找到「堪用」的產品。
這過程中,
採購與開發為了品質不斷與廠商堅持,最後會因上級要求基於成本而放行(但不此決策簽核),如此不斷地延遲上市時間,而設定的品質也因時間下滑,連公司同仁原本自己都想買的商品,發展到朋友詢問會心虛的程度。而品牌也為了成本的堅持,喪失創新領先的優勢。
上市時間延遲時,競爭商品卻亮麗上市了,上級又為了上市時有競爭力做了決策:降低售價,利潤不變,成本請廠商讓步」..........
以上經歷也是激發我們成立「惠毅傑.雜貨舖」的原因之一,我們在選擇商品時,是先瞭解一個品牌的「原則」,第二是分析產銷的結構,最後才是產品的評估。
這樣的評核方式,我們稍能掌握幾個重點
- 品牌規劃商品的原則
- 是否關切使用者
- 產品是否值得放心
- 售價是否合理
額外的話題
所以呢,我們經常擔心親友們的行動電源,良心的
推薦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