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

何謂精品咖啡 Specialty Coffee


很多銷售精品咖啡的業者,在介紹精品咖啡的方式,多是在文宣上解說歷史,並大多會從1974年或1978年(註1)Erna Knutsen公開發表 "Specialty Coffee" 開始

但有趣的是{惠毅傑}小掌櫃曾經與幾位精品咖啡業者聊到這位精品咖啡教母 Erna Knutsen時,他們卻出現一臉茫然的表情,甚至直接表達不知道。
至於聊到「精品咖啡的標準」,也呈現各有標準的現象。

因此小編深入觀察各媒體介紹、消費者以及咖啡達人對精品咖啡的觀點,
以下是常被認為精品咖啡的定義:

  1. 精緻、高品質的咖啡。
  2. 自家新鮮烘焙的咖啡。
  3. 不加糖不加奶精的純咖啡。
  4. 精心處理「由豆子變成一杯咖啡的每一步驟」。
  5. 莊園咖啡。

從這些理解上可看到對精品咖啡一詞有相當的落差,可能受到兩點困惑:

名詞困惑
我想這應該是「精品」一詞,很容易主觀的各自理解,也很容易受到各類行銷手法誤導。

曾經有業界前輩公開表示 "Specialty Coffee" 不應翻譯成「精品咖啡」,即是因為名稱略有狹隘與讓人誤解的現象。

實作困惑
另外精品咖啡需先來自精品咖啡豆,而精品咖啡豆可被應用在各類的萃取方式,以及各類咖啡飲料。



{惠毅傑}小掌櫃認為若能從 "Specialty Coffee" 歷史以及執行面來進行瞭解,可能會比較清晰。

就歷史面來探討
Erna Knutsen 用這個詞來形容「在特殊細微地理氣候,生產具有獨特風味的咖啡豆。」(註2)這點理當作為"Specialty Coffee"的基礎,應保有咖啡豆原有的風味。

在發表Specialty Coffee一詞後,咖啡業界的發展可算是有了分水嶺。朝向 "Specialty Coffee" 發展的,多是以風味、原味為基礎,探索各產地、種植、發酵處理、生豆、篩選、烘培的研究。

而後為了讓維護咖啡品質,Erna Knutsen 與幾位咖啡業界前輩成立SCAA(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美國精品咖啡協會),因此逐漸訂出一套評鑑咖啡豆與達到精品咖啡的研究方法。

就執行面來探討
為了品質,評鑑咖啡的方式,推行到整個咖啡產業鏈。
排除為了不同風味,或為了讓風味更獨特或凸顯的方法不談,整個產業鏈極被重視的工序可算是「挑豆」。
挑豆即是挑出瑕疵或影響風味的因素。


因此{惠毅傑}小掌櫃認為,基於「微地理風味」與「精挑」,精品咖啡自然較能達到「健康咖啡豆」的基礎,而再進行「烘培」、「萃取」,會因為各種理論、研究、觀點而有所差異,就如食材經過廚師而有不同的詮釋與表現,自有不同的偏好,也可視為有趣的體驗、旅行。

"Specialty Coffee" 到底如何界定,其實就各國家的精品咖啡協會就有不同論點,也因地域民情而有不同的偏好、習慣,相信只能做個參考,難以相互的套用,區域的界定已有差異,何況在個人上將會有更多的觀點。

不論如何,{惠毅傑}小掌櫃的觀察,"Specialty Coffee" 促使愛好者對「原味」「風味」的保留與探尋,也精心的篩選確保品質,如同精緻農業的發展,將讓「健康食物」更貼近我們的生活。




備註
註1:歷史上Erna Knutsen 發表 "Specialty Coffee" 算是有兩次,在不同的年份與場合,因公開的規模不同,而有不同的認定。

註2:原文 "In essence, the concept was quite simple: special geographic microclimates produce beans with unique flavor profiles, which she referred to as "specialty coffees."


HYJ 惠毅傑.雜貨舖 huei.mymy.tw
按讚加入 惠毅傑 粉絲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